极速nba直播吧在线直播观看_极速nba回放主营产品:轮式推土机,轮胎式推土机,夯实机,强夯机!24小时销售热线:0371-66655355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安徽举行《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日期:2024-02-04 01:38:00 |    作者: 极速nba

  8月25日上午,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郭浩,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武海峰,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柯文斌,省交通运输厅一级巡视员徐敬启,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陈志刚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副处长史晓璇主持。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亲自谋划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安徽省委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习指引的方向前进 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路的决定》。在新时代安徽高水平发展的新路上,为更好借上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搭上长三角一体化的“快车”,近日,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安徽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了让人们全方面了解这一政策的精神,更好地发挥这一政策的效能,今天我们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是: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郭浩先生,省科技厅副厅长武海峰先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柯文斌先生,省交通运输厅一级巡视员徐敬启先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陈志刚先生。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向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全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很高兴今天向大家介绍《指导意见》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安徽牢牢把握“国之大者”,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也是习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3周年,省委、省政府格外的重视,省委书记韩俊同志要求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升级版指导意见,并召开全省工作会议作出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相关的单位,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多次修改完善的基础上,起草形成《指导意见》初稿,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常委会会议先后审议通过。8月17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指导意见》。8月20日,全省扎实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会召开,对《指导意见》贯彻落实作出具体部署。

  《指导意见》包括10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第二部分至第九部分为主要任务,第十部分为保障措施。

  (一)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提出“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强担当,在深化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当先锋,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上走在前”的指导思想,明确2027年、2035年总体目标,设置28项具体指标。

  (二)主要任务。围绕区域协调、创新协同、产业协作、设施互联、开放共赢、生态共保、民生共享、机制创新等8个领域提出70条具体举措,设置14个重大工程、行动专栏。

  一是构建全省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新格局。以“融圈进群”为方向,推动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联动发展,提升城市群辐射联动效应。持续推进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帮扶、六安与上海对口合作,加快安徽长江城市带、省际毗邻地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全力增强欠发达区域高水平发展动能。

  二是共同打造深层次地融合协同创新体系。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深化“两心同创”,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动科创金融良性互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学技术创新共同体。

  三是合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汽车“首位产业”,加快壮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布局。打造长三角“大粮仓”“大厨房”,提升区域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度假“大花园”。

  四是共筑长三角高水平基础设施网络。坚持适度超前、协同推进,加快建设联结长三角、辐射全国、通达国际的大通道大枢纽,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和世界级港口群,深化区域能源水利合作,进一步放大安徽区位优势,服务和支撑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五是携手提升开放合作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产业竞争合作,全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区等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加强“走出去”海外招商,共同建设长三角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六是共建生态优先和谐共生美丽长三角。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方面推进美丽安徽建设。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扎实做好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七是推动长三角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推进与沪苏浙重点民生领域资源共享,拓展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场景,研究落实“同城待遇”。推动教育协同、区域医疗合作,共建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全省人民在一体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八是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充分的发挥区域协调机制作用,加快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立完整干部人才交流、人才自由流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跨区域重点项目合作机制,率先形成创新性、突破性制度成果,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

  (三)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过程,健全各级党委和政府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二是强化推进落实。发挥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协调各方作用,各专题合作组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强化项目支撑。携手沪苏浙谋划一批具有牵动性、引领性的一体化合作事项和项目,共同向国家争取支持政策。四是发挥智库作用。健全省长三角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和成员动态调整机制,在政策制定中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五是加强考核评估。建立16个市、104个县(市、区)全面对照学习机制,对照学习情况纳入省委、省政府年度考核。六是营造良好氛围。及时总结我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秀案例,共同讲好“长三角故事”。

  《指导意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将“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要求贯穿全篇,做到“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拉高标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锚定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用好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坚持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担当,全面对照学习沪苏浙,打造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升级版。

  二是突出锻长补短。注重发挥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吸引和集聚高端经济要素、高能级市场主体、高层次人才和全球资本,推动安徽成为长三角不可或缺的重要增长极;注重全省域一体化和长三角一体化互促共进,把发展落差变为发展空间,促进省内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三是突出重点发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围绕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率先突破,谋划实施一批升级版的重大工程、重大平台、重点项目,打造更多具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以点带面实现全省域、全方位深度融入。

  《指导意见》是推动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总部署,也是“任务书”“施工图”。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省长三角办)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发挥协调各方作用,会同各市、各有关方面及时完善配套文件、出台相关细则、制定具体方案,进一步细化任务分工,清单化闭环式推进落实,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展现安徽担当作为。

  谢谢郭主任的介绍。刚才郭浩主任简要介绍了意见的出台背景和过程、主要内容和特色亮点。出台这一个文件的背景,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和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3周年,省委省政府在前几年融入发展的基础上,出台进一步深度融入的升级版的指导意见。主要内容10个部分,两个阶段性目标、八个领域任务、六项保障措施,非常明确和具体。特色亮点是三个突出,核心是打造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升级版。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指导意见》提出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逐步加强与沪苏浙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互动融通,请问下一步在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学技术创新共同体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充分的利用长三角创新资源,共推技术攻关、共建创新平台、共享科技资源,快速推进长三角科学技术创新共同体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以“科创+产业”为引领,以“科大硅谷”为依托,创新人才团队引进、科研项目支持等体制机制,链接沪苏浙资源,打造高能级开放创新平台。

  二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聚焦集成电路、AI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以“揭榜挂帅”方式与沪苏浙协同实施联合攻关项目。围绕基础研究设立重大创新指南项目,联合提升长三角基础研究科学水平。

  三是举办长三角创新挑战赛。采取“安徽出题、沪苏浙解题”模式,以“发榜”“比拼”等方式,促成技术需求与解决方案精准对接,通过大赛带领企业开放式创新。

  四是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联合体。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联合体,开展有组织协同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五是搭建科创产业融合平台。在沪苏浙建设一批“科创飞地”,推行“研发在沪苏浙、转化在安徽”模式。建设覆盖省、市、县(区)三级的安徽科技大市场体系,联合培养技术经纪人,打造长三角地区一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指导意见》提出合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请问下一步在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推动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贯通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协作紧密,是构建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撑,也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产业互补、互惠互利原则,主动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推动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贯通,共保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一是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抓手。围绕我省汽车“首位产业”和光伏储能、新型显示、智能家电等优势领域,联动沪苏浙,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实现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科学技术创新更加紧密融合、资源利用更趋集约高效。

  二是以“数字化转型”为主引擎。在今年学习借鉴浙江省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经验,提请省政府出台“以数字化引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实施方案和支持政策”基础上,再向沪苏浙学习转化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具体政策举措。同时,面向沪苏浙引进一批优质服务商资源,更好赋能我省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三是以“产业链合作”为主渠道。完善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机制,面向沪苏浙开展产业链供需和要素对接“百场万企”活动,促进长三角地区企业订单扩量添新。全力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深化十大新兴起的产业“双招双引”,加大重点项目招引力度,确保大会签约项目中沪苏浙项目数占比超40%。大力实施“新徽商”培训工程,每年组织200名优秀企业家赴沪苏浙体悟实训,学习先进理念,提升公司管理上的水准和发展质效,不断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指导意见》提出推进与沪苏浙重点民生领域资源共享,提升全省人民在一体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请问下一步有哪些新举措?

  谢谢记者的提问。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关于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人社系统全领域业务深度融入长三角,以社会保障卡“一卡通”为牵引,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长三角一体化高水平发展贡献人社更大力量。

  一是探索推动一体协同的长三角地区居民服务“一卡通”。深化与省级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制定长三角“一卡通”技术标准和应用场景清单,引导更多群众使用社保卡作为有效身份凭证办理公共服务、政务服务等群众关注度高、使用频率高的服务事项。深入开展我省“皖美约惠长三角”惠民服务活动,培养群众持卡、用卡习惯,进一步拉动内需促进消费,让长三角全域持卡人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同城待遇”。

  二是着力推进一体协同的长三角地区就业创业服务。强化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组织实施长三角地区“千企百场校园行”。搭建长三角区域公共创业服务联盟安徽线上平台,推进创业安徽建设发展(上海)基地建设,开展“创新创业千百行动”等多元化创业创新活动。

  三是不断深化一体协同的长三角地区人才培养交流。完善长三角博士后交流机制。推动长三角区域专技人才资格、职称互认和技能人才评价一体化发展合作。深入实施技工院校师资轮训计划和长三角技工院校协同发展计划。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计划,推进长三角人力资源市场准入条件协同互认。

  四是健全完善一体协同的长三角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探索解决长三角地区养老保险职工跨省退休有关政策差异等问题,实现长三角地区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更方便快捷顺畅。探索推进“企业职工退休一件事”跨省通办,支持长三角地区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远程异地自助认证,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工伤保险异地就医结算。

  五是积极构建一体协同的长三角地区和谐劳动关系。探索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协调联动,推进企业薪酬调查信息共享。创新劳动人事争议协同处置机制,制定出台劳动争议联合调解和协同仲裁服务规范。探索建立长三角一体化打击欠薪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联动机制,推动实现全省工资类侵权违法案件涉及农民工人数和工资金额连续实现“双下降”。

  《指导意见》提出共筑长三角高水平基础设施网络,请问下一步在推动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快联快通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交通运输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行领域、关键支撑和重要载体。下一步,在推动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快联快通方面,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现代轨道交通体系,共同完善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环状布局,优化普速铁路网络。未来五年计划新增高铁1000公里以上、总规模稳居全国前列,新增铁路省际接口7个、总数达到21个,铁路网和高铁网分别覆盖95%、83%以上县(市)。

  二是构建畅通高效的省际高速公路体系。聚焦贯通、加密、扩容,提速高速公路建设,到今年底,省际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全面贯通;到2024年,全面实现高速公路“县城通”,到2027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500公里以上,居长三角第1位;新增省际高速接口3个、总数达到22个以上;合宁、宁洛、宁马、宣广等省际高速公路主通道实现八车道通行;探索打造连接宁波-杭州-上海-南京-合肥的“Z”字型智慧高速公路示范通道。

  三是进一步畅通省际航道。放大我省“沿江达海”的独特优势,做好“向海而兴、借船出海”开放文章。推动长江干线安徽段深水航道建设,完成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充分的发挥江淮运河航运价值,增强主通道通航能力,实现江淮联通、双线出海。进一步畅通芜申运河、水阳江、新汴河等省际航道,全面融入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巩固完善“一核两翼”集装箱运输体系,推动实施上海港省内主要港口内河集装箱中心项目,让“出海口”通到“家门口”。

  《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建设链接东中部地区的大通道、大枢纽、大平台,逐渐增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链接地位。下一步安徽省在发挥链接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及其重要的作用上还有哪些新的举措?

  安徽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地理区位,下一步,安徽将聚焦发挥内陆腹地广阔优势,打造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战略枢纽。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都市圈联动发展。加强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联通互动,主动对接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和功能疏解。深化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双圈联动”,支持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动黄山、宣城、池州市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发展,共同谋划一批区域重点合作项目。强化与武汉、长株潭、郑州、南昌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协同发展,支持合肥、铜陵、安庆、六安参与长江中游三省协同发展合作机制,推动阜阳、亳州、宿州参与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

  二是加快建设链接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大通道大枢纽。着力打造多向立体、内联外通的大能力快速运输通道,实现长三角与中部地区高效联通。支持合肥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培育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等5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建设10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引导各地完善物流枢纽网络布局,争创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加快建设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积极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动构建多层次冷链物流网络,服务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

  三是共建服务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高能级开放平台。系统建设枢纽型、市场化要素平台体系,让连接东中西的市场腹地进一步成为联动国内外的开放高地。积极创建国家级中欧班列合肥集结中心,实施“合新欧+”战略,推动中欧班列向有需求的城市延伸。主动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支持合肥、芜湖等市建设安徽联动区。全方面实施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依托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加强与沪苏浙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

  四是深化长三角与中部地区产业园区合作。依托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打造一批高水平省际产业合作样板园区,对建设成效显著的予以激励。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提档升级,支持在宿松、岳西、叶集、界首、临泉、砀山等省际毗邻地区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示范区,共同探索各具特色的“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加强与湖北、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协作互动,推动六安与上海对口合作。联合做好长江十年禁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带。激发长三角与中部地区旅游活力,推进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共同打造“联盟花园”。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就到这里。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再见!